“春秋无义战”这个说法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文是:“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原意是:整个春秋时期没有符合正义的战争,各诸侯国处境有差距,这是难以避免的。征伐战争,只应该诞生于以上伐下的情况(意思是下级坏了规矩,上级可以进行追责,而不是只有上级可以打下下级的意思),大家身份地位差不多,是不能互相攻伐的。
在儒家的世界观和统治思想中,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乎义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项目审批必须要最高领导签字盖章才有能合理生效。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因为你们诸侯没有最终签字盖章的权力和资格。
这个事情就变得相当有意思了。
因为按照孟子和儒家的思想和观念,军事战争是天子用来维护天下秩序的,征伐和礼乐一样,都是天子的特权。其他人是没有资格发动战争的。这个无需多想,儒家思想中很多东西就是从周礼中提炼升级出来的,所以儒家要突出周礼的不可侵犯性和周天子在捍卫周礼的特权性上的唯一性,都是可以理解的。
展开剩余91%但是,咱们在介绍周平王迁都洛阳的过程也讲了,真正的礼崩乐坏其实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根源上还是周天子、周王室自己挑起的。天子可以以上伐下,这没错,关键是下属的诸侯要有该死的罪行你才可以去攻伐他们嘛。可以是西周自周康王以后,后任天子便开始武力扩张了,人家那些诸侯哪里招你惹你了?怎么就该死了呢?
你们周天子在实力强悍的时候,可以随便打游戏规则的擦边球,任意发动战争,上行下效,有些诸侯国翅膀硬了或者受到了忍无可忍的伤害后,他们能不能也去钻游戏规则的漏洞呢?比如周幽王公开违背“嫡长子继承制”,人家申国就联合犬戎以匡扶正统的名义反攻过来了,你有啥资格去指责他呢?
所以,咱们这篇专题文章其实就是打算告诉大家一些关于“守规矩”的内涵。先简单地说一说西周萌芽、东周盛行的礼崩乐坏的逻辑根源:你们周天子原本实力强劲,是可以要求诸侯们都共同遵守规则的,但你们为上不尊,率先破坏了规则。所以等到你周天子自身实力孱弱不堪的时候,再要求别人对你讲规则,那就成了一个荒谬的奢望了。
春秋时代是东周的前半段,始于周平王迁都洛阳。关于周平王迁都洛阳的真实含义,咱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了,其实就是周王室经过一系列剧烈的实力消耗,最后周天子的地位不稳,在西边的关中已经很难逆风翻盘了,所以想着“树挪死、人挪活”的好事。
但是,咱们已经多次说过了,权力和地位,包括名声,其实都是离不开绝对实力的支撑的,周天子在镐京活成了吉祥物,到了洛阳就真的能焕发第二春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支持周平王迁都的晋国、郑国等诸侯国的意图其实非常明显,跟后世西凉军阀和关东军阀争夺汉献帝的控制权是一个意思嘛。
总的来说,东周时代的周天子就是一个政治吉祥物,跟东晋的皇帝差不了太多。当时的天下大事其实主要就是各诸侯国共生的问题,因为失去了周天子这个有效的中间调节器,所以大家开始各玩各的了。
这种情况类似于什么呢?类似于一个家庭,如果父亲的威信扫地,儿子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难以和谐的,因为人在面对自己的切身利益之争时,是非常容易选择性地见利忘义的。
但周礼已经稳定运行了几百年了,要真说突然之间就一下崩塌了,这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凡事都得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在春秋时期,其实还有许多比较讲规矩的战争案例的。
比如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举行“阳谷会盟”,共同对楚国、蔡国宣战,在形式上就很符合周礼的相关要求:人家是提前通知对方开战时间的,并有周天子签字盖章的征讨檄文的。
但是,这终究是一种形式主义,本质上,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能当上天下霸主本身就是礼崩乐坏的一种结果了,总不能说是周天子发公文允许你当霸主的吧?而且你齐桓公有什么资格召集鲁、宋、陈等诸侯国来阳谷会盟呢?你们对楚国和蔡国宣战,其实就是一种先斩后奏的越权行为嘛。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看齐桓公对楚国和蔡国宣战理由,也都是体现了战争的服务意志已经发生了面目全非的改变。原来的战争是维护天下秩序的,但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变成了满足强权者的个人情绪了。
齐桓公为什么对蔡国宣战?因为齐桓公娶了蔡国的公主(蔡穆侯的妹妹),这个蔡国公主性子比较野,有一次齐桓公带她和其他几位美女泛舟时,她使劲地摇晃船只,而且见到齐桓公晕船了之后,兴奋地摇得更厉害了。齐桓公事后便把她赶回娘家了。这种事在当时是很让女方家里没面子的,所以蔡穆侯一气之下便把这个妹妹改嫁了。但齐桓公又不干了,她生死我的人、死是我的鬼,你们怎么可以把我的女人另嫁他人呢?所以便要对蔡国动手。这就是一种情绪报复嘛!
齐桓公为什么要楚国动手呢?因为楚国一直想向中原方向扩张,所以不断地攻打了陈国、蔡国,逼得蔡国一会认齐国当老大、一会认楚国当老大,蔡国还为虎作伥地联合楚国逼降了齐国另一个小弟郑国。这其实就是霸权之争的事情。
所以,像齐桓公发动的这种战争,形式上是符合周礼的流程要求的,但实际上已经不是那个味道了。
但咱们前面也说了,任何事情的变质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战争发起的源头已经被偷梁换柱了,但战争的形式和程序还是为维持下来了。人家齐桓公是以“楚国不尊天子不纳贡,还欺负邻里”为由,在周天子办了完整的审批手续的,也是白纸黑字地给楚国送去立案通知书的。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哪些人对你楚国进行军事审判,都讲得明明白白的。跟咱们当下的司法程序是不是高度相似?
事实上,春秋时候的战争大都如此,战前要会盟,集体决策,战前各种礼仪一样不能缺,有时候还要“退避三舍”,甚至战争中也不能搞偷袭,不能背后放冷箭,赢了也不能穷追猛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基本上都是按照周礼的管理制度来的。
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其实并没有烂根,大家相对还是比较克制的,愿意去守规矩的。
这个时候,咱们必须要说两个在后世影响截然相反的故事了,否则,估计很多朋友都难以理解这篇文章的精髓。
第一个就是“宋襄公不愿半渡而击”的故事。
在“泓水之战”中,因为楚强宋弱嘛,所以就有人劝宋襄公趁楚军渡河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被宋襄公以不符合规矩给拒绝了;等到楚军全部过河之后,又有人劝宋襄公打楚军一个立足未稳,宋襄公依然认为这么做不厚道而拒绝了。直到楚军摆好阵势,宋襄公派人确认对方已经准备好了,双方才擂鼓进攻。
后面因为宋国战败了,所以宋襄公上述这一番按规矩办事的操作,沦为了千古笑柄。
然后,我们要说一下第二个截然相反的故事,也就是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故事。
当年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面对强大的齐军,曹刿让鲁庄公在“击鼓进军”的规矩上做文章,先后三次违反国际战争公约,闻鼓声而不进军,活生生地消耗了齐军的锐气,然后突然发起了攻击,击败了齐军,并再次违反战争公约对齐军进行了穷追猛打,最后大获全胜。
后面因为鲁国获胜,所以鲁国的曹刿被吹捧为了见机行事的睿智典范,被后世者顶礼膜拜。
为什么一定要讲这两个故事呢?因为这俩个截然相反的故事如果不讲清楚,大家是根本无法理解春秋那段历史的主旋律的,也无法理解“规矩”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至关重要的意义的,更无法理解“礼崩乐坏”这四个字的历史裂变效应。
宋襄公为什么不愿意半渡而击呢?不言而喻,人家是在严格遵守当时的社会公约,并不是人家不知道半渡而击或者打对方一个立足未稳能事半功倍地帮助自己取胜。但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活在任何一个社会环境中,都是必须要自觉接受社会公约的约束的,否则即便你投机取巧成功了,终究也会为人所唾弃的,甚至会成为社会公敌。
曹刿为什么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很明显,这就是在利用对方对既定规则的自觉遵守,那个时候的战争方式是车战为主,说实话,先后三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5343422757017363次冲到半路上因为对方没准备好又撤回来,确实会累得够呛且打不起精神去应战的。所以,曹刿后面的偷袭以及追击都是投机取巧的行为。但小人无所不为,只要能达到对自己有利的目的。曹刿实际上就是十足的小人。
可是,为什么君子宋襄公会被推崇而小人曹刿反而被推崇呢?这就是礼崩乐坏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的恶果之一。别的咱不敢说,至少在当时,宋襄公和曹刿的风评不可能是我们现在听到的这个样子的。因为咱们当下的社会文化中,充斥着很多诸如“笑贫不笑娼”、“唯结果论”等荒唐和糟粕。
当下很多人为了获利而无所不用其极,没有任何道德感、羞耻感,真的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这些事情其实都是社会生态、信仰、道德、价值方面的病毒,是会害人害己的。
自觉遵守的规矩的宋襄公被嘲笑,而主动破坏规矩的曹刿却被敬佩,这其实就是在为春秋后期以及战国时代彻底疯狂起来的礼崩乐坏作铺垫和定调,是为那些开启杀戮模式的强权者打掩护。
既然守规矩是迂腐和愚昧、不守规矩才是智慧和机敏,那么,那些掌握绝对武力的强者还有什么顾虑要去克制自己征服他人的欲望呢?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规矩、秩序、道德、良知这些东西都是有两面性的,千万不要觉得这就是强者在驯化弱者,它们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保护弱者,同时也在制约那些强者。打个比方,如果当今社会没有“不准使用核武器”的国际战争公约,或者有人公然破坏了这种规矩而被认可和接受了,俄乌战争必然会让乌克兰变成人间地狱的。
咱们有很多朋友因为阅历不深,看待历史和生活问题时,非常容易想当然地情绪自嗨,会不由自主地抛开逻辑合理性而往自我情绪高潮的方向去摇旗呐喊,这种意识真的是很危险的。比如大家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的鸡汤式口号时会不会感觉热血沸腾?但这种口号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毒的。有多少人真的能够改变自身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人希望那些挣扎在命运底层的人迷失在这种口号中,然后不顾一切地去猛冲猛打?
所以,咱们很多时候,真的应该要缅怀一下那些大家看似迂腐但愿意规规矩矩做人做事的时代和社会。
比如在春秋时期的晋楚“邲之战”中,晋人败了,然后晋军有一队人在逃跑的过程中慌不择路,陷泥坑里了。要放现在,这队人的命运可想而知,不是俘虏便是死鬼。但是,周礼规定,没有反抗能力的人不能杀,还必须救。所以楚军追上了后,首先得把晋军救出泥坑,等他们做好逃跑的准备,才能再次追击。楚人没像后世秦国那样各取敌军首级回去领功,真的是迂腐吗?
比如还是在这次“邲之战”中,晋国下军佐赵旃落了单,眼看就要被乱军踩死了,此时楚国的逢大夫和他的两个儿子驾着车呼啸而过。赵旃是可以直接对逄大夫呼救的,逄大夫不想救所以装作没看见,但他两个儿子却把窗户纸捅破了,说看见赵旃在求救了。按照周礼的规定,是不准见死不救的,最后逄大夫没办法,因为战车装不下四个人,把两个儿子赶下战车去自生自灭,而把赵旃给救了。最后逄大夫两个儿子都死于乱军之中了。对比一下现在老人倒在马路上,家里没矿的人都不敢轻易去扶,大家还觉得周礼很虚伪吗?
再比如在春秋时期,无论失败者多大罪,胜利者也绝不会将他们杀光,至少要给人家留一根独苗,这叫不绝人祭祀。再看看后来秦军,恨不能把人家妇女儿童的头颅都砍下来冒功。大家还觉得周礼纯粹是愚昧百姓的吗?
所以,咱们要小结一下,“春秋无义战”并不是说春秋时期没什么仁义之战,而是说春秋时期没有什么名义之战、道义之战。换句话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在合法性、合理性上已经不守规矩了,但在战争形式和方式上,还是相对守规矩的。
这个时候,又会衍生一个非常复杂且矛盾的问题,为什么“春秋无义战”会呈现出一方面守规矩一方面又不守规矩的矛盾体呢?
咱们分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便是发动战争为什么已经普遍开始不守规矩了。这个其实就是周王朝从西周开始就已经礼崩乐坏了,你们周天子自己带头不守规矩在先,然后自身实力又一天不如一天,对诸侯们失去了基本的约束力,那诸侯们为什么还要守着你那单方面的规矩呢?心情好,象征性地请示一下你,算是尊重你这个吉祥物的存在;心情不好,自己干自己的,你周天子也拿我们没啥办法。
所以,我们的朋友们,一定要意识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强者的规矩才有意义,弱者的规矩注定毫无意义。包括我们在职场,如果我们自身不够强大,在一些决策会议、经营会议或者方案讨论会上,别人问你有什么意见,最好是说自己没意见!因为你的意见根本不重要,何必要说出来呢?
然后便是已然坏了规矩的诸侯们在实际战争中,又要注定去维护原有的战争秩序呢?其实也并不是春秋时期的人道德觉悟比我们现代高很多,都有心怀天下的慈悲之心。而是当时整体的社会生产力比较低的缘故。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理解,比如你真要赤手空拳去打服你整个村,其实是很难的,但是给你一把刀或者一把枪,那就容易得多了。春秋时期,其实主要还是青铜器时代,包括作战武器都基本是青铜制品。铜矿资源其实没那么丰富,所以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是难以武装一支庞大的军队出来的。一个大的诸侯国能有几万正规军,那已经相当彪悍了;一个小的诸侯国,能有几千上万的正规军,那也很正常。所以,很难去征服全世界。
当然,还有人口数量、粮食产量、土地价值这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一个诸侯国就那么点人,本身你就很难去彻底把别的诸侯国吞并,然后像有些地盘还没有什么产出价值,何必要不死不休呢?
所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主旋律是争霸,主要意思是把对方打服,而不是把对方打死。
咱从来不敢也不愿高度人性的高尚也不怀疑人性的残酷,但是,只想告诉大家,人性其实也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
发布于:四川省杠杆配资开户网,投查查配资平台,101金融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