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海域的
中华白海豚种群传来喜讯
当地“陈氏社群”成功诞下一头幼豚
“陈氏社群”是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大家族的其中一个社群。
“当前正是中华白海豚的繁殖高峰期,所以见到幼豚概率比较高。”据长期跟踪该种群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文治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新幼豚于7月中旬在雷州湾附近海域被发现。从拍摄画面可见,幼豚通体呈灰黑色(成年后将逐渐转为粉白色),始终紧贴母豚身侧。
目前,广东共有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其中,位于湛江雷州湾的是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
当地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已形成四个稳定的社群,其分布模式恰似客家围屋村落般层次分明。林文治介绍说,占据南部海域的“林氏社群”规模最大,其余三个社群则由北至南命名为“李氏社群”“陈氏社群”以及“刘氏社群”,还有个特立独行的游离小队被命名为“Mino”(意为少数派Minority)。
目前,科研团队已为每个社群建立专属识别档案,通过背鳍特征追踪其活动轨迹,这不仅为研究中华白海豚社会行为提供了珍贵样本,也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去年8月,在短短几周时间里,我们在湛江连续记录到了7头新生的小海豚。”回看过去一年的数据,深海所研究团队在湛江海域共记录到12头中华白海豚新生儿。
“它们要过了哺乳期才算跨过第一道坎。”林文治告诉记者,幼豚完全断奶大概在2-3岁,在此之前都非常脆弱。此外,禁渔期结束后,白海豚的繁殖高峰期尚未结束,渔民们如果遇见黑色的小海豚更要避免冲撞。
南都N视频记者在雷州湾邂逅成群的中华白海豚(组图)
南都N视频记者在林文治的研究中发现,中华白海豚具有高度地域忠诚性,世世代代定居在同一个地方。国内已知的这些种群从未发现过个体交换,遗传学研究也证明各地种群的基因都有其独特性。假若某一地区的种群灭绝,这里将再也不会出现白海豚的身影——这个假设并不遥远,宁德、漳州及汕头等地很可能将在未来二十年内见证白海豚的消失。
值得庆幸的是,湛江市雷州半岛目前有大片的地区均被划分为保护耕地,珍贵的天然原始岸线、滩涂和近海海域均受到生态保护红线的庇护。因此,相比于其他地区,湛江的“乡下豚”们还算是过着好日子。通过无人机观测海豚们的形体,也发现了湛江白海豚“心宽体胖”,营养级别在两广地区(有可能是全国地区)的种群中属最佳状态。
然而,即使在种群内部,湛江不同村落的白海豚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大相径庭。比如湛江湾周边已经发展为湛江最为密集的住宅区,工业和海运也在近年蓬勃发展。相较之下,雷州湾虽被生态红线环绕,但陈村和刘村所在的区域,近年来却接连铺设了养殖用的网箱和蚝桩;仅有林村大范围地被生态红线保护着——这里保留了一段长长的天然原始岸线,湛江市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也设立于此。在我们后续分析中也发现,林氏社群是我国所有中华白海豚中最为健康的一个群体,也是维持现状下,我国唯一能够稳定延续的中华白海豚群体。
记者:丁治加
杠杆配资开户网,投查查配资平台,101金融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